公告 Notice

青春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风采 >> 正文

罗丹阳:坚守着一份信念、一份责任、一份热爱

发布时间:2021-09-09 19:34:30浏览次数: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2018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罗丹阳正是有了这份责任心与信念感,担任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第三十一届校报记者团团长,带领着一支优秀的队伍。

刚进入学校时,罗丹阳便憧憬着校报记者团独特的“家文化”,不仅是喜欢文字摄影的同学在一起互相交流切磋,更是大家相聚在一起、传递给他人一种温暖的力量。更吸引她的,是她认为这段经历可以很好地增长自己的个人技能。追溯记者团的历届前辈们,不光在学校里是佼佼者,步入社会也是有作为、有贡献、回报社会、感恩学校的人,罗丹阳就这样坚定地加入了记者团。

当自己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记者时,罗丹阳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文笔需要精进的地方,她就加大自己的阅读量;不会摄影,她就主动去学。她不觉得负累,她只是单纯地觉得,“因为我是一名学生记者,所以不但要会,还要做好。”常常室友们已经休息了,而她还在桌面打着灯,敲着键盘修图或编辑推送。虽然有时她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辛苦,但转念一想,这就是自己的责任。她心里不断回响着当初加入记者团的时候自己对自己说过的话,“既然决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罗丹阳严格要求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要做到最好,她认为既然身处校报记者团这个集体就应该为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这就是我的本职,假如我接受了一个任务,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它负责到底。”

在罗丹阳大二时,一次对退休教职工的采访给了她很大的触动。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教师收藏了很多见证学校历史变迁的资料,面对这些富有历史意义的珍藏,老教师表示将来要将这些全部无偿捐献给学校,这在罗丹阳心里深埋下了一颗信念的种子,“即使老师已经退休了,但他还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学校。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陶院精神,不管我们身份是什么样的,都应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使命感,都要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 罗丹阳将这份使命感延续到自己的学生记者工作中,作为学校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她和小伙伴们一直坚持在校园新闻的一线,“我们的发声不仅仅是代表自己,当我们身上穿着校报记者团的团服时,我们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完整的集体。”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大三时,她自然地感觉到自己担负着一种责任。当上一任团长问她:“如果记者团需要你,你怎么考虑?”罗丹阳坚定地说:“如果组织需要我,我就留下,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于是,罗丹阳成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第三十一届校报记者团团长。在她初上任的时候,一次迎新活动突然遇到极坏的暴雨天气,校报记者团的帐篷被大雨压坏了,而她首先自责作为团长的自己没有顾虑好天气因素,但是她没有想要退缩,“记者团是一个集体,不只有我一个人,我身后还有一支庞大的队伍,既然大家都一心向前克服困难,作为负责的我也坚决不能放弃。”虽然大家浑身都湿透了,但是大家齐心协力解决了问题。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正值寒假在家,罗丹阳想着,作为陶大人,应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就和伙伴们策划了一段“为武汉加油”的视频,在紧迫的时间里,给伙伴们有条不紊地分工好,最后的效果非常好,被很多校外媒体转载。学校110周年校庆时,一系列的活动需要新闻推送,作为团长的罗丹阳在党委宣传部老师们的指导下,带领着校报记者团全体成员在各个板块做工作报道。为了确保校庆新闻的时效性,她和大家一起在办公室加班熬夜并肩作战,最终圆满完成校庆活动的报道任务。“校报记者团就像从军的战士,我们是非常有凝聚力的一群伙伴,希望以后的每一届记者团都可以心在一起,力也往一起使。”她说道。

面对担任学生记者的同时,罗丹阳也没有落下自己的专业,不仅单项专业成绩两次全班第一、获得学校奖学金三次、多次获得学校三好学生等优秀称号。课余时间,她还积极担任志愿者,利用自己硬笔书法和普通话的特长教授周围的小朋友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也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她笑着说。

“在短暂的大学生活中,不要荒废时间,多学习,多试错,不要怕辛苦。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学习更多的特长和技能,然后,走向更好的平台,去见一见更大的世界。”罗丹阳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要使周围的一切都放大光彩,自己也要尽可能的发光发热。

(编辑:庄俊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