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至22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21年年会暨首届‘CHINA·文化’高端论坛”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大考古文博机构、高等院校、收藏协会及其相关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围绕“元明景德镇瓷器传播与窑业技术交流”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探讨,并就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了公布和分享展示。
10月21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梅仕灿,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景德镇市政协荣休主席黄康明,江西省文化厅博物馆处处长刘昌兵,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常务副会长沈岳明、副会长陈克伦、副会长栗建安,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10余所高校,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御窑研究院、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等近5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代表和中央、省市媒体等出席开幕式。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梅仕灿,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沈岳明主持。
梅仕灿在致辞中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对各位领导、专家、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如今111岁的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高等学府,是江西省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直致力于在陶瓷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名校的目标砥砺奋进。他指出,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和基础,要求我们要不断推进陶瓷文化挖掘阐释,加大陶瓷文物保护力度。中国古陶瓷学会是一个凝聚众多国内外古陶瓷专家的权威性学术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动陶瓷文化的挖掘、阐释和研究,积极参与并主导陶瓷文物的保护,四十多年来成果丰硕。学校愿与中国古陶瓷学会一道,以双方合作共建的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深度的合作交流,为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重要力量。
梅仕灿以一首七律“瓷都霜序聚渊才,年会论坛一并开。双喜临门宜觅句,百家莅校盼登台。艺精埏埴誉千载,民尚淳风闻九垓。他日妍谈今日事,应知故友默相催”,祝贺中国古陶瓷学会2021年年会暨首届“CHINA•文化”高端论坛圆满成功。
吴隽在致辞中代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景德镇是千年古镇、国际瓷都,景德镇陶瓷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成长,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重要文化符号。本次论坛既是国内古陶瓷研究领域高水平、高规格的学术论坛,也是中国古陶瓷学会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建立深度合作的首届学术论坛。论坛以“元明景德镇瓷器传播与窑业技术交流”为主题,致力于挖掘景德镇元、明的历史文脉和工艺传承,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古陶瓷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更好地展示传承中华古老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衷心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让不同的CHINA文化与陶瓷元素交流、碰撞、融合,共同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景德镇也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依托,积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
孙新民在致辞中谈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文物考古事业见证百年风华,赓续文明薪火。景德镇是中国瓷业考古的圣地,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高等学府,是我国乃至世界陶瓷人才培养、陶瓷科技创新和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陶瓷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国古陶瓷学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古代陶瓷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己任,积极推动中国古陶瓷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国古陶瓷学会将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人才培养、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古陶瓷学术研讨会,持续推进中华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期望通过这次学术盛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古代陶瓷文化,推动景德镇窑业技术交流与传播的深入研究,为对接服务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景德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作出新贡献。
论坛持续两天,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专家主题发言、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揭牌仪式、参观考察等会议内容。
在主题发言阶段,福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栗建安、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陈克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文江、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任志录分别主持。27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元青花、青白瓷、明代克拉克瓷器、景德镇历代窑炉的考古发掘及江西南坑窑、四川西坝窑、四川琉璃厂窑、福建闽清窑等地出土的瓷器及韩国淑慎公主墓出土的景德镇瓷器等方面作了主题发言。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陈克伦作了《元青花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主题发言。陈克伦对景德镇发现的元青花窑址作了简要概述,并对元青花在景德镇出现的时间、如何辨识元青花、区分元青花与明初青花以及元青花的文化来源和流转等问题做了系统评析,并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国外调研成果作了进一步论述。关于元青花的性质,他认为元青花是为外销而生产,是元代市舶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元青花作为民窑生产的普通商品进行对外输出,对于元朝政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文江作了《景德镇历代瓷窑窑炉考古发掘成果综述》的主题发言。张文江对景德镇域内洞穴窑、龙窑、葫芦窑、馒头窑、镇窑等遗址的发掘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对于每个窑炉类型,他都从遗址分布情况、窑炉结构、燃料以及出土遗存现象、地层分析等方面做了系统剖析,全面展示了景德镇历代窑炉发展变迁的历史。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建文作了《克拉克瓷器及其在中国抚州地区独特的葬俗功能》的主题发言。曹建文阐述了克拉克瓷器的特征与历史背景,根据在景德镇域内的考古调查研究以及对江西抚州地区出土克拉克瓷器的考证,得出了克拉克瓷的真正产地在景德镇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了江西抚州地区克拉克瓷在葬俗中的功能性质以及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作了《青白瓷研究三题》的主题发言。秦大树首先探讨了白瓷技术南传的时间与原因,进而解读了中国白瓷生产技艺从北方向南方地区传播过程中,对青白瓷发展的区域性影响,然后总结了定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认为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是宋代最早的供御瓷器,亦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审美品味的代表。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研究员刘昌兵作了《明代克拉克瓷装饰源流研究》的主题发言。刘昌兵对比了克拉克瓷与马约里卡釉陶器等装饰布局和纹样的异同,探讨了伊斯兰文化在亚欧非大陆的传播对克拉克瓷器面貌的影响,揭示了克拉克瓷背后代表的文化交融内涵。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蔡路武作了《湖北明代藩王墓瓷器来源、方式、性质等若干问题的思考》的主题发言。蔡路武通过对湖北地区藩王墓出土瓷器类型的全面梳理,并对比全国各地出土的藩府用器,根据墓葬等级、瓷窑品种、质量等方面,探讨其背后的瓷器来源、产品性质以及瓷业生产概况。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黄静作了《浅议16—18世纪景德镇瓷器的外销》的主题发言。黄静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制度、景德镇瓷器外销概貌及其兴盛原因做了系统讲述。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若明从图像分析的角度,作了《晚明外销瓷“棱式风尚”的形成、转变与图示中西辨考》的主题发言。吴若明将“棱式风尚”分为了区间分割、隐性的棱式设计和变体棱式风尚三类,对比晚明景德镇窑、漳州窑、日本有田窑等外销瓷的棱式设计,总结了晚明克拉克瓷的装饰特征和艺术风格,同时指出消费地人群以及晚明时期文人的审美都对晚明克拉克瓷的装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易立作了《成都市区出土元代瓷器综述》的主题发言。易立简要概述了四川成都地区出土的非本地域窑口如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生产的瓷器,以及四川域内金凤窑、琉璃厂窑、磁峰窑等窑口的发掘整理情况,系统展现了元明时期景德镇窑对四川地区瓷器生产的影响。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博士后钟燕娣作了《竞争、效仿与替代:明代景德镇窑仿龙泉青瓷的生产与衰落》的主题发言。钟燕娣依托景德镇及浙江两地考古发掘材料,对比了景德镇地区与浙江地区在龙泉青瓷生产上窑炉、匣钵等制瓷工艺的异同及其演变,最后认为明代景德镇窑为了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开始仿烧龙泉青瓷,后来由于其自身手工业的发展以及青花瓷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取代了龙泉青瓷,致使景德镇窑对龙泉青瓷的仿烧日渐衰落。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明作了《浙江地区元明时期的窑炉与窑业》的主题发言。郑建明将龙窑甄别为三类,即:传统的斜坡式龙窑、分室龙窑和横室阶级窑。他根据现有考古发掘中这三类窑炉构造及其所在地生产的主要瓷器类型,分析了窑炉技术对于当地窑业的影响,以及龙泉青瓷这些主要以龙窑形制烧造的瓷器产品的技术传播问题。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丽琼作了《宋元时期乐山西坝窑与重庆涂山窑黑釉瓷之装饰艺术》的主题发言。陈丽琼简述了西坝窑的发掘概况,结合文献提出了西坝窑始烧于北宋的观点,并就西坝窑生产的黑釉瓷器与建盏、吉州窑黑瓷等的装饰艺术特点做了比较分析。
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刘渤作了《天津博物馆藏元景德镇窑瓷器探讨》的主题发言。刘渤通过对天津博物馆藏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与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和考古发掘出土的景德镇窑瓷器的比较研究,简要概述了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生产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域外文化的影响。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师冯冕作了《景德镇制瓷原料变革初探》的主题发言。冯冕对麻仓土的产地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麻仓山出土买地券及文献记载,提出文献所载“麻仓”位于今瑶里东埠至南安坦之间,东河以北茅家山以南麻仓山的位置。通过多次采集标本并对麻仓土成分进行科学检测,她指出景德镇对麻仓土的应用早于清代对东埠高岭村所产高岭土的使用。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陈扬作了《刍议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风格对其他窑场瓷器之影响》的主题发言。陈扬通过对各地考古出土各类瓷窑瓷器与景德镇窑青花瓷器风格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各地窑口在明代模仿景德镇窑的同时融入了当地文化特色,并因此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代瓷业的发展。
上海市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葛彦作了《试析南京宋晟家族墓出土瓷器》的主题发言。葛彦将宋晟家族墓中出土的瓷器组合,与明代文献记载的葬俗制度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宋晟家族随葬器物存在明显的僭越现象,并希望以此管窥明代瓷器在礼制中的地位变化。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任志录作了《大唐蓝彩绪论——唐代白地蓝彩陶瓷研究的考古学意义》的主题发言。任志录认为,白地蓝彩作为众多釉陶装饰之一,是唐青花产生的基础;梳理白地蓝彩与唐青花之间的源流问题,有助于学界厘清唐青花与元青花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对国内出土以及国外收藏的白地蓝彩釉陶进行考古学类型分析,总结了隋唐五代白地蓝彩的分布区域及生长变异状态,并认为唐青花是在低温白釉蓝彩基础上的一种飞跃和创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岩作了《山西吕梁兴县西磁窑沟瓷窑址的考古收获》的主题发言。刘岩简要介绍了山西吕梁西磁窑沟的发掘概况,并着重展示了该窑址出土的“柿红色”彩白釉瓷器,并作了简要的年代分期。他将此地出土的瓷器与介休窑、交城窑的产品作了对比,认为该窑的瓷器生产呈现出一种小而全的功能复合小作坊式的生产面貌,其产品主要用于宋辽、宋夏之间的民间贸易。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宏作了《河南汝州张公巷遗址出土青花瓷的初步认识》的主题发言。赵宏系统展示了汝州张公巷遗址概况及出土青花瓷情况,并将之与同时期其他遗迹出土器物进行了对比分析,展现了张公巷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万军卫作了《开封出土明代青花瓷器》的主题发言。万军卫系统展示了开封地区近十年考古发掘的王府、寺庙、河道、官署、桥梁、住宅等遗址的发掘情况,以及部分开封城市考古的最新进展,更新了学界对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与开封地区交流往来面貌的认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黄一汀作了《元代闽清窑青白瓷国内流通》的主题发言。黄一汀梳理了国内外出土的福建闽清窑遗址、沉船发现等,并对这些出土瓷器作了类型学研究将之分为五期,根据其分布特点分析了元代闽清窑的流通路线。
南开大学博物馆副教授张婧文作了《元代陶瓷佛教造像研究》的主题发言。张婧文按照汉地佛教造像的分类,讨论了元代景德镇窑、德化窑等窑口生产释迦摩尼、观音菩萨造像的风格演变,从瓷制佛像的发展中探讨了其背后元代佛教信仰的基本面貌。
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晔作了《元代瓷质砚滴考论》的主题发言。李晔从砚滴这一器物类型入手,讨论了砚滴的器用源流和形制变迁问题,并详细解读了元代三种类型的瓷质砚滴在不同窑口中的生产和遗址中所体现的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名物学分析。他认为元代瓷质砚滴是实用与美观结合的手工业制品,尤其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出产的元代砚滴更是其中佳品。
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生吕东亮作了《元代墓葬出土青白釉瓷器初探》的主题发言。吕东亮对目前发现的66座出土有青白釉瓷器的元代墓葬作了系统整理,并对其进行了分期断代工作,讨论了元代墓葬出土青白瓷的主要器型和装饰特征,并据此探讨了元代青白瓷的销售范围和使用者身份。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师陈天民作了《韩国淑慎公主墓出土遗物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主题发言。陈天民以韩国淑慎公主墓中出土的景德镇瓷器和朝鲜银器为研究对象,而针对墓葬中尚未定论的瓷器“官民之争”展开讨论,他认为该墓出土的银器应是朝鲜本国官作,并以淑慎公主生卒为切入点确定其年代下限为顺治二年,从而以银器纹饰对景德镇瓷器的模仿推断出其年代上限,得出了淑慎公主墓中出土瓷器嘉万时期具备皇家属性的官搭民烧产品,应为清廷赏赐的明宫旧藏。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王瑾作了《四川成都琉璃厂五代至元明瓷窑考古发掘与收获》的主题发言。王瑾简要介绍了该窑址的概况及以往考古发掘成果,并对2018-2019年、2020-2021年两次考古发掘和2021年勘探调查的主要收获作了简要介绍。她认为琉璃厂窑的生产归纳了四个发展阶段,并对其产品的受众阶层及其流布范围作了简要总结。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伍秋鹏作了《元代张弘略墓出土的青花瓷盘年代考——兼论元代青花瓷器的创烧时间》的主题发言。伍秋鹏认为,从器物特征来看,张弘略墓出土的青花瓷盘应是明初洪武时期的产品,并非最初的随葬品。综合目前所见材料,元代景德镇窑创烧青花瓷器的时间应在1323-1335年之间。伍秋鹏以此反对以张弘略墓出土的青花盘作为依据,将元代青花瓷器的创烧时间提前到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的观点,并认为将1964年河北保定窖藏出土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烧造年代断为元仁宗时期(1312-1320年)是值得商榷的。
论坛期间,举行了“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揭牌仪式。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梅仕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共同为“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揭牌。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是中国古陶瓷学会成立四十余年来设立的第二个下设学术机构,设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该中心的名誉主任由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梅仕灿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担任,主任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沈岳明担任。
中国古陶瓷研究泰斗、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先生专为 “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题字。
现场,耿宝昌先生之子、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耿东升先生,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宁,共同展示耿宝昌先生专为 “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的题字。
在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中,学会秘书长王兴平就学会两年来党建及思想政治建设、疫情防控以及日常工作等进行了汇报。会上还通过了相关事项决议。
10月22日上午,与会专家参观了景德镇御窑考古遗址公园、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
在10月22日下午举行的闭幕式上,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陆明华对此次论坛进行学术总结,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沈岳明致辞。闭幕式由中国古陶瓷学会秘书长王兴平主持。
陆明华对27位发言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分别进行点评。他指出,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讨论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强烈感受到各位专家学者对陶瓷领域的关注与研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相信在这样一种交流讨论的思维碰撞下,定能产生一些新观点、新思路,为陶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沈岳明在致辞中祝贺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对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论坛中不仅有27位学者分享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还参观了景德镇御窑考古遗址公园,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等,并对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标本进行了观摩,学术氛围浓厚,学术质量高,内容丰富,讨论热烈,达到了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目的。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揭牌,可喜可贺,对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陶瓷文化传承弘扬、持续增强中华陶瓷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他祝愿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祝愿景德镇陶瓷大学蒸蒸日上,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编辑:潘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