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20日,研究生书法协会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书法的热土——江浙,通过参观、访谈、摄影等方式,先后走访了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兰亭、焦山碑林、南京博物院等地,开展了主题为“考察书法珍迹,交流翰墨书香”的实践活动。
15日,实践团抵达杭州,率先前往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西泠印社作为印社的始祖,百年来名人辈出。社内书法篆刻作品玲琅满目。碑石沿着长廊环绕,摩崖石刻与建筑环境融合,别有韵味。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在书法学习之初往往会忽视“印”的重要性,之前对于印文化的了解也比较欠缺,通过这次走访学习,能意识到篆刻与书法是密不可分的。印章源于生活,衍为艺术,其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在书画作品中有画龙点睛之妙。
紧接着实践团拜访了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教授鲁大东,向鲁老师请教书法学习之时,对书法在传承、弘扬和创新问题上进行了探讨。鲁老师指出,书法临摹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临摹是为了修正书法创作中的不足,并在临摹过程中带动自身的创作。他建议成员们多看展览、听讲座,给自己制定短期且具有针对性的目标,这样对于提升书法创作水平更有效。此外,鲁老师结合当代书风对“现代书法”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通过与鲁老师的交谈,成员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学习书法的方向,对研书协日常书法课程的设置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6日,实践团来到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以及苏东坡纪念馆。三个馆均坐落在西湖边上,属于园林式建设风格,馆内古朴与雅致融合,充满人文气息。在浙江省博物馆,馆内文物藏品达十余万件,自河姆渡文化到近现代,有陶瓷、书画、漆器等,成员们如同观看了一部浙江省文明史。在中国印学博物馆,成员们系统地了解了印学的发展史以及中国的印文化。在苏东坡纪念馆,感受苏轼的词韵书风,成员们纷纷感叹苏轼作为“宋四家”之首实属名副其实。通过一天的参观学习,成员们对浙江省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其对书法文化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17日,实践团来到绍兴,走访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兰亭。自王羲之在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后,兰亭文化深入人心,兰亭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仰慕之地。沿着兰亭古迹,成员们在“临池十八缸”体验王羲之习书之景,感慨习书需要坚持,不断磨练;在“曲水流觞”感受魏晋风雅,体悟《兰亭集序》的文思墨韵。走进兰亭书法博物馆,在工作人员讲解下,实践团进一步了解了王羲之的生平经历和习书师承。馆内藏有《兰亭集序》的多个版本,历朝历代临摹其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可见每个时代的书家对《兰亭集序》的追捧。成员们感受到了兰亭书法的魅力所在,其从容平和而又简约玄澹的意味,参差多变而又浑然一体的章法,无不体现书法的自由和中和之美。
18日,实践团来到了镇江的焦山碑林。焦山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摩崖石刻与碑林陈列组成,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址于此。跟随碑林博物馆工作人员,成员们了解了焦山碑林的发展史和一些书法作品的典故。如此近距离的在每一方碑刻前驻足观赏,感受书法历经岁月的金石味,对实践团成员来说更是弥足珍贵。
19日至20日,实践团来到最后一站南京,在南京博物院和求雨山文化园进行了考察学习。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是国家级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不少研学者必去的博物馆之一。成员们在博物馆整整待了一天,直至闭关前才离开,着重参观了艺术馆、历史馆、特展馆、非遗馆等,离开时仍意犹未尽,并表示还会再来。在求雨山文化园,成员们依次参观了“金陵四家名人纪念馆”,细细品味了近现代杰出艺术大师的书画作品。
经过六天的考察学习,成员们感受到江浙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书法学习要追本溯源,所谓“以古为师,虽或不迨,去时人则远矣”,就必须通过考察和交流。“近距离的观赏书法真迹,深入了解其产生历史背景,梳理其时代书风以及发展脉络,同时在自我学习之余不忘探讨和交流,这是我们习书的必经之路。”实践团负责人钟惠婷如是说。成员们也表示,书法承载了中国历史文明进程,是中国民族的瑰宝,由古至今越发多元化,焕发出每个时代的风采。在倡导“文化兴国”的今天,书法作为传统文化,是中国对外名片之一,积极争当书法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编辑:何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