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来到了福建宁德,开展“ 重走使命之路,找寻初心之源 ”的暑期社会实践。
1988年,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在福建这块充满激情的热土上,习近平同志怀抱一颗赤子之心,在改革、开放、发展、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领域,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上世纪80年代末,宁德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没电、没路、没钱。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宁德两年艰苦工作生涯的全面写照。他在书中写道: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实践队伍出发辗转几趟到了宁德的当天下午,直接前往现在的中央宁德市委党史研究室,这里也是当时习近平时任宁德地委书记办公的地方。从一幢厚重质朴的老楼,实践队员感受了习近平曾经的“初心”,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随后实践队员们在大街小巷中随机和当地居民聊天,当地老人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的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当时说的“当官不要想发财”,让我们宁德人民都感觉遇到了一位好父母官,宁德人民的日子有了奔头。
实践队员们和居民聊天
第二天,实践队赶早前往霍童镇,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反贪反腐标语,处处可见各种脱贫攻坚标语,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这所做的贡献,令当地百姓所信服、推崇和感激。
霍童镇随处可见的标语
走进当地的一家农信社,历史悠久的古朴建筑里藏着“不忘初心”、柜台上的“党员示范岗”、墙上的“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标语,红色农信的初心从闽东这片被红色进入的土地出发,红色农信在这里扎根生长。
最后一天,实践队伍前往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台风过境后的赤溪村下着小雨,队员们没有受台风天气和路途奔波的影响,仍然精神饱满地继续考察。
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
赤溪村是全国最早实行“易地搬迁安置”扶贫方式的,也称“换血式扶贫”。现在的赤溪村村民有着自己的生意经,最大的变化是来的人多了,有漂泊在外多年的回乡定居,也有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这都离不开党建扶贫,社会扶贫,思想扶贫和产业扶贫。
实践队员们走进了当地的党员家庭户,听当地居民讲述近些年来赤溪发生的巨变。三十年前的赤溪走出来靠羊肠小路,三十年后的赤溪通了大马路,出去打通了三个隧道;三十年前的赤溪人广泛分布于各自然村,生活极度不便捷,三十年后的赤溪人主要居住在中心村,家家户户生活小康;三十年来,赤溪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100倍,贫困户由百位数减少到了个位数,村里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进了赤溪村展览馆,一张张图片向我们讲述了当地的巨大变化,通过图片影响资料,让参观学习的实践队员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希望。
实践队员们参观赤溪村展览馆
队员们在纪念馆前庄严宣誓
最后,大家在纪念馆前,在赵浩政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党员队员庄严宣誓。
社会实践结束之时,同学们一致表示,这次福建宁德之行,重走习近平总书记之路,了解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调研,现场办公,入户访贫问苦,以及考察灾情,慰问灾民,现场解决问题的不易,深刻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情系人民,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认真学习和贯彻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主政期间提出的“弱鸟先飞”“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精神,胸怀祖国,坚定文化自信,甘于寂寞,主动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